欢迎来到法制资讯网

法制资讯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今日关注>记山东省莒县浮来山街道韩家村社区建国前共产党员退伍伤残军人朱庆祥【作者/朱强德】

记山东省莒县浮来山街道韩家村社区建国前共产党员退伍伤残军人朱庆祥【作者/朱强德】

  • 时间:2025-08-14
  • 来源: 作者:
  • 字号:

父亲朱庆祥

“朱庆祥”这三个字,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带着些特殊的分量。它不像邻家叔叔的名字那样常挂在嬉闹的笑语里,更多时候,是藏在父亲烟袋锅明灭的火光中,或是奶奶望着老屋门框时,轻轻吐出的那声叹息里。后来才慢慢懂得,这三个字里,裹着的是一段枪林弹雨的岁月,一份未曾说尽的牵挂,还有一整个家庭在时代浪潮里的轻轻颠簸。

父亲十八岁那年,正是山河破碎的年月。村头老槐树下的征兵告示贴了三天,他揣着奶奶连夜蒸的玉米面窝头,瞒着家人在报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后来问过他,当时怕不怕?他只是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的头,说:“怕啥?咱身后是家,家要是没了,怕也没用。”就这样,他穿上了灰布军装,成了新四军队伍里最年轻的兵之一。

再后来,他被编入三野四纵特务团二营三连,成了一名通讯员。这活儿,听着简单,实则是在刀尖上走。我见过他左胳膊上那道浅浅的疤,是一次穿越封锁线时,被流弹擦过留下的。他说那天夜里,月亮被乌云遮得严实,他揣着情报在田埂上跑,裤脚全是泥,鞋底子磨穿了,脚底板渗着血,却不敢停——“多耽误一分钟,前线的弟兄可能就多一分危险。”八年抗战,他就在这样的奔跑里,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肩膀宽厚的汉子。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日夜,他记不清传递过多少情报,也记不清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只记得每次完成任务,看到战友们眼里的光,就觉得浑身的累都散了。他总说自己没立什么大功,可我知道,能在那样的年月里活着,能把每一份情报安全送到,就是最大的功劳。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父亲正在山东的某个村子里休整。他说那天全村人都在哭,哭够了又笑,有人把家里仅有的白面拿出来蒸馒头,他咬着热馒头,眼泪吧嗒吧嗒往上面掉——“总算,能让家里人过上安稳日子了。”可安稳日子来得并不容易,没过多久,他又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他很少提那场战役的惨烈,只说攻进上海那天,看到街头的老百姓隔着门缝往外看,眼神里有怯,却更多是盼,他突然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上海解放后,父亲被安排到提篮桥监狱工作。那是1949年的秋天,他给家里写了封信,说自己在上海有了“正经差事”,让奶奶放心。信里没说具体做什么,只说“这里管着些人,得守好规矩”。后来我才知道,提篮桥监狱当时关押着不少战犯和反革命分子,父亲的工作,是看管、登记,还要处理一些文书。那两年,他几乎没回过家,偶尔寄回的信,字里行间都是谨慎:“勿念,一切安好”“这里事多,忙完这阵就回”。奶奶把那些信叠得整整齐齐,压在箱底,每天都要摸一摸,像是能摸到儿子的体温。

终于盼到探亲假,是1951年的春天。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干部服,背着一个旧帆布包,出现在村口时,奶奶先是愣了愣,随即扑过去抱住他,哭得直不起腰。那哭声里,有这两年的牵肠挂肚,有后怕,也有太多说不出的疼。“不走了,咱不走了行不行?”奶奶攥着他的胳膊,指节都泛了白,“上海太远了,家里有我,有你弟,咱守着这几亩地,平平安安的,不好吗?”父亲一开始还劝,说“组织上的工作不能说撂就撂”,可架不住奶奶连日的以泪洗面,更架不住那份沉甸甸的母爱——他终究是心软了。

奶奶执意要让叔叔朱庆福替他去。叔叔比父亲小五岁,性子活络,却没吃过什么苦。奶奶说:“庆福年轻,去了能学着做事,你留下,娘心里踏实。”父亲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头。他给上海的同事写了信,把情况一一说明,又细细叮嘱叔叔:“到了那里,少说话,多做事,守规矩比啥都重要。”

可叔叔去了还不到两个月,就被送了回来。回来那天,他低着头,一句话不说,脸涨得通红。父亲没问,奶奶没问,家里人谁都没问原因。或许是知道,有些事问了也无益;或许是明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强求不来。只是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过上海的工作,没人提过提篮桥监狱。

父亲的工作,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他回了老家,拿起锄头,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不再穿那身干部服,换上了打补丁的粗布衣,手掌上的茧子一层叠一层,比在部队时更厚了。有人问起他过去的事,他总是笑笑,说“都是过去的事了”。

我小时候总缠着他讲上海的事,讲打仗的事。他会坐在门槛上,吧嗒着烟袋,慢悠悠地说几句:“上海的楼真高啊,高得能摸着云彩。”“当年传递情报,有回躲在麦秸垛里,听着外面的枪响,心里就想着,天亮了就好了。”他从不说自己的功劳,也不说工作被顶替的遗憾,仿佛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真的就像一阵风,吹过了,就散了。

后来我长大了,才慢慢读懂他的沉默。那不是遗忘,而是经历过生死后,对生活的从容。他知道,比起战场上失去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回家,能守着妻儿老小,已是天大的福气。奶奶当年的挽留,或许在旁人看来是“耽误”了他,可在父亲心里,那是母亲最深的爱,他舍不得辜负。叔叔的“不成事”,或许有遗憾,可人生哪有那么多“本该如此”?

如今父亲早已不在了,奶奶也走了很多年。老屋的门槛还在,父亲当年坐过的地方,阳光洒下来,暖暖的。偶尔想起他,想起“朱庆祥”这三个字,不再觉得沉重,反倒觉得踏实。他的一生,有过金戈铁马的豪情,也有过归于平淡的坦然;有过对事业的担当,也有过对家人的牵挂。这些看似矛盾的片段,拼在一起,就是一个最真实的父亲,一个在时代里认真活过的普通人。

而那些“不了了之”的往事,或许从来就没有“了”。它们藏在父亲种过的每一寸土地里,藏在他偶尔望向远方的眼神里,也藏在我们后辈的心里,提醒着我们:安稳的日子来之不易,而那些选择里的爱与担当,比任何“功名”都更值得铭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制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制资讯网 fzzx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33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